喜歡許鞍華嗎?
我喜歡,因為許鞍華跟我有著相同的生日,只是年份不同。
總覺得我跟她有著不多不少的共通點。當然,她比我於某一種社會成就上高很多,而社會成說某程度是不能比較的。
好,回到許鞍華,她最近拍攝了一部叫做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的半紀錄片。
我看了。
會哭是當然的了,但當我丈夫問我,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什麼時,我突然想起…
這種日與夜,就是時間線上的切入點啊。沒有開始的切入點。
老師說一個故事總有個開始。而這個故事,連開始也沒有。
一ROLL機,就是他們某一天的生活。
我喜歡鮑起靜,她是少數我於亞視中能叫到名字的演員,她真的好像我們生活的鄰居。
活生生的住在我們身邊的人,如此生動。
所以她說的,她做的,就是某一個天水圍女人(我假定編劇是想表達天水圍女人的某種生活形態)的某一天的生活。你能說是做假的嗎?
天水圍有很多很多值得說的故事,就算有人直接引用而不加什麼戲劇元素進去,我相信那都已經足夠戲劇性。可能又是真的很假。
有三個主角(對不起我不懂分主角配角),分別是鮑起靜、一位阿婆、以及張家安(鮑起靜兒子)。
完全不是TYPICAL的天水圍人。那邊最多的是︰新移民、黑社會、以及家庭問題(希望那不是我的偏見)
鮑起靜看起來是主動而樂觀,又願意幫人,但她永不願意離開天水圍,就是怕再與她的親戚接觸,傷感情。(試想想一個女人為自己的兄弟姊妹努力大半生,別人發達了而自己的生活如此艱難時,你會想什麼?)
阿婆看起來什麼也怕,不喜歡與陌生人接觸,但她總想與區外的女婿聯絡,還準備了大量金器給他們。只是他們都拒絕了阿婆。
兒子F.5等會考,不是那種壞得要死,也不像別人的兒子聰明得已預計好將來所有計劃的那種人。但她與母親的關係,就是在「哦、哦、好丫」中建立起來。
記得於靈堂中那一幕嗎?那位表哥只記得鮑起靜及張家安的名字,你估是什麼原因?
他們都不是天水圍的典型,但都留在天水圍生活。
它有一個圍字,我們(區外人)就真的把它們每一個人都圍住了。各有原因。有的自動退縮到這裡,是他們的COMFORT ZONE,有的是被丟棄在這裡,是他們的養生處。有的,可能永遠也離不開天水圍。
記得政府想為天水圍改名,就是不想別區的人對天水圍有一種標籤效應,希望改名後別人都會對它改觀。又是一種形而上的觀念,另一種形式的包裝,將那區的問題再埋到更深的層次。別區的人看不到,就不是一種社會問題。我多謝有不同的藝術界(希望我的定義不會太廣泛)人士將這問題揭出來,可惜的是政府只想用美麗的包裝紙收好它。因為每個人都無能為力。藝術家揭示問題,喚醒大眾,推動政府,才會有改變。但我們的政府有能力改變這一切嗎?沒有。
所以,天水圍停了,這個故事的結局也不會有結局,因為我們的切入點以及離場的位置也不是故事的起點及終結。
我們看過後,反思自己的生活,再關心某一種的社會生態。這樣,會否是對這套戲的另類生活切入點呢?像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一樣,定鏡旋轉,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個靜止的景象。
放心,你還未看的話,現在看也不會遲。因為它像《女人四十》一樣,是沒有時間性的,現在看也不會OUTDATED,因為它們都與時間無關。這也是我們能隨著電影的鏡頭隨時進出這個場景的原因。我的日與夜,如果換了在天水圍這個場景中,會否就有不同呢?
我會好好想一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